李綱,字文紀。少慷慨,尚風節(jié)。仕周為齊王憲參軍事。宣帝將殺憲,召僚屬誣左其罪,綱矢死無橈辭。及憲誅,露車載尸,故吏奔匿,綱撫棺號慟,為瘞訖,乃去。
事隋為太子洗馬。太子勇宴宮臣,左庶子唐令則奏琵琶,又歌《武媚娘曲》。綱曰:“令則官調護,乃自比倡優(yōu),進淫聲,惑視聽,誠使上聞之,豈不為殿下累乎?臣請正其罪。”勇曰:“置之,我欲為樂耳!”
后勇廢,文帝切讓,官屬無敢對,綱獨曰:“陛下不素教,故太子至此。太子資中人,得賢者輔而善,得不肖導而惡,何特太子罪邪?”帝曰:“朕過矣!”擢尚書右丞。大業(yè)末,賊帥何潘仁劫為長史。
高祖受禪,拜禮部尚書兼太子詹事。齊王元吉為并州總管,縱左右攘奪,民愁苦,宇文歆諫,不聽。劉武周入太原,元吉懼,棄軍奔京師,并州陷。帝怒,謂綱曰:“王年少,不習事,故以歆及竇誕佐之。太原,興王地,兵十萬,粟支十年,奈何一旦棄去?歆建此計,我當斬于軍。”綱曰:“王過惡,誕養(yǎng)成之。歆事王淺,有闕必諍。今賴歆計,使陛下不失愛子,且有功,又可加罪乎?”翼日,帝悟,于是釋歆。
太子建成浸狎亡賴,猜間朝廷。綱頻諫不見聽,遂乞骸骨。帝罵曰:“卿為潘仁長史,而羞朕尚書邪?”綱頓首曰:“潘仁,賊也,志殘殺,然每諫輒止,為其長史,故無愧。陛下功成,厚自伐,臣言如持水內石,敢久為尚書乎?且臣事東宮,東宮又與臣忤,是以上印綬。”帝謝曰:“知公直士,幸卒輔吾兒。”乃拜太子少保,尚書、詹事如故。帝以綱隋名臣,手敕未嘗名。
貞觀四年,復為少師。每聽政,必詔綱與房玄齡、王珪侍坐。綱發(fā)言陳事,毅然不可奪。及疾,帝遣玄齡至家存問。明年卒,年八十五,贈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貞,太子為立碑。
對小溪李綱的賞析:
脈脈寒溪徹底明,臨流聊復濯吾纓。
風微靜愛琉璃色,竹密遙聞環(huán)佩聲。
漾月下?lián)u金瀲滟,涵虛不動鏡澄泓。
自憐逐客難淹泊,不為溪山景太清。
首聯(lián)寫一條小溪連綿不斷地潺潺流著,它寒氣襲人,它清澈見底,面對這條可愛的小溪流,我姑且用它來洗滌我的帽纓吧。上句點明小溪清澈見底的特點,又以“寒”形容小溪,給人冷寂之感。下句“濯吾纓”用典,既側面寫出小溪的清澈,又暗示自己對節(jié)操的堅守。
頷聯(lián)寫微風吹來,小溪靜靜地流淌,呈現(xiàn)出一片澄清的琉璃顏色,隔著生長茂盛的密密地竹林,可以遠遠地聽到像環(huán)佩一樣的叮咚之聲。本聯(lián)運用視聽結合的描寫手法,生動形象表現(xiàn)了小溪的“色”和“聲”。
頸聯(lián)寫在皎潔月色的照耀下,溪面上水波像涂上了一層金色一樣地流動著,晴朗地白天,水映天空,像一面澄清的鏡子一樣。本聯(lián)中“涵虛不動”一句以鏡設喻,以溪面的平靜反襯詩人被罷免后內心不寧之情。
尾聯(lián)的意思是說自己是被貶官的可憐人難以滯留某地,羈旅漂泊并非因為這里的山溪之景過于凄清,詩人正話反說,借溪邊冷清的山景,間接抒發(fā)自己不宜久留此地的感傷凄楚之情。
作為一個愛國主義者,我們常常會尋找一些能夠激勵和啟發(fā)我們的名言警句。其中,李綱先生的愛國名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綱先生,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愛國志士。他的一生致力于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留下了許多激勵人心的愛國名言。
1.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這句名言是李綱先生最為人熟知的愛國警句之一。他深刻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責任為國家的命運負起匹夫之責。無論身處何時何地,我們都應當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積極為之奮斗。
2.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這句名言寓意著無論遇到何種困難和挑戰(zhàn),只要我們勇往直前、迎難而上,就一定能夠克服困難,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時代在變,但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們銘記。
3. 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利益。
李綱先生堅信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利益。愛國主義就是要將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為國家的繁榮和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復興。
4. 偉大的事業(yè)需要堅定的信念。
在實現(xiàn)偉大的事業(yè)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挑戰(zhàn)。但只要我們有堅定的信念,相信自己的力量,就能夠戰(zhàn)勝一切困難,取得最終的成功。這也正是李綱先生一生所秉持的信念。
5. 愛國主義是一種奮斗精神。
李綱先生認為,愛國主義不僅僅是一種情懷,更是一種奮斗精神。愛國主義意味著為國家的利益而奮發(fā)努力,不畏艱難,不計個人得失,為國家的繁榮和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李綱先生的愛國名言不僅僅是一句句警句,更代表了愛國主義的深刻意義。
首先,他的愛國名言鼓舞了人們的愛國熱情,激勵人們?yōu)閲业莫毩ⅰ⒚褡宓慕夥哦鴬^斗。無論是國家興亡責任論,還是長風破浪會有時的理念,都激發(fā)了人們追求卓越、勇往直前的精神。
其次,李綱先生的愛國名言強調了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利益。他的名言提醒我們,作為愛國主義者,應該將國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為國家的繁榮和發(fā)展貢獻力量。
最后,他的名言傳遞了一種積極向上的奮斗精神。愛國主義不僅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奮斗的動力。他的名言告訴我們,只有有著堅定的信念,才能克服困難,實現(xiàn)偉大的事業(yè)。
總之,李綱先生的愛國名言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和精神支柱。不論遇到何種困難和挑戰(zhàn),我們都應該牢記這些名言,將其內化為自己奮斗的動力,為實現(xiàn)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
李綱《病牛》
耕犁千畝實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李綱,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被譽為現(xiàn)代中國國父之一。他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言論激勵著無數(shù)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李綱的愛國名言猶如明燈,照亮著前行的路。
李綱一生熱愛自己的祖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深知只有強大的國家才能保護國人的利益和尊嚴,才能在世界舞臺上展現(xiàn)嶄新的面貌。因此,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愛國主義。
李綱曾經(jīng)說過:“自古以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這句簡短而深刻的名言道出了他對國家命運的深沉關切和對每個中國人的期望。他認為,每個個體都應當為國家的發(fā)展承擔責任,積極參與到國家建設中。
作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李綱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毫不動搖地為國家的繁榮和強大而奮斗。他深知國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必須堅決捍衛(wèi)國家領土的完整和主權。在與外敵的斗爭中,他發(fā)表了許多令人銘記于心的愛國言論,鼓舞了整個民族的士氣。
這是李綱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愛國名言之一。他認為每個人都應為國家的興衰負起責任,不僅要在言論上支持國家,更要在行動中投身到國家建設中去。
李綱深知國家利益的重要性,他堅信只有國家強大了,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因此,他始終以國家的利益為重,為國家的繁榮和發(fā)展付出了巨大努力。
李綱指出,一個真正的愛國者必須對國家的歷史和國家曾經(jīng)遭受的屈辱有清醒的認識。只有通過銘記歷史,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實現(xiàn)國家的崛起。
李綱強調國家的崛起不是少數(shù)人的事情,而是每個人的責任。他呼吁每個中國人都要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共同推動國家的進步和發(fā)展。
李綱的愛國言行對現(xiàn)代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思想啟迪了無數(shù)人,激勵著他們?yōu)閲业姆睒s和人民的福祉而奮斗。
李綱的愛國精神鼓舞了許多青年投身于國家建設的事業(yè)中。他們懷揣著李綱的愛國理念,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為國家的發(fā)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正是有了這些熱血青年的參與,中國才能不斷強大起來。
同時,李綱的愛國思想也引導著人們正確認識國家的利益。他教導人們要明白國家利益高于一切,不盲目追求個人私利,而是應積極為國家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種正確的觀念使得更多的人能夠團結一心,共同為國家進步而努力。
總的來說,李綱的愛國名言激勵著整個中國社會,讓我們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責任為國家的繁榮發(fā)展做出貢獻。正是在李綱的啟迪下,我們才能凝聚起團結的力量,共同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李綱的子嗣還是不少,光是兒子就有八個。
《李綱行狀》記載:“公娶鄱陽張氏,子男八人,長曰儀之,次曰宗之;三曰集之,次曰潤之,早卒;次曰望之,早卒;次曰茂之;次曰秀之;次曰申之。女七人,孫男九人。”
1128年十一月下旬,子李宗之曾經(jīng)追隨李綱南渡瓊州。
李綱是宋代的著名的主戰(zhàn)派,官至丞相,作出重大貢獻。李綱的先祖是唐朝宗室,避難入居福建邵武,其裔孫有李珠者,生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其中李火德之后裔,人數(shù)最多,遠播于海內外,被尊為南方隴西李氏的一大始祖,亦被稱為閩臺始祖。
宋代:李綱
楚氛未靜狼烽起,翠華搖搖無定止。
謀臣猛將如云屯,坐視胡雛渡江水。我歸自南時正艱,繚絡間關萬馀里。
問津處處皆戰(zhàn)場,訪舊往往成新鬼。傷心不忍顧浙河,故園已在荊棘底。
幸然家寓大江東,窈窕精廬山谷里。當時百口還滿前,況復添丁長童稚。
衣冠南渡多流離,骨肉無虞能有幾。生還已荷皇天慈,見汝更使清愁洗。
夜闌秉燭疑夢中,破悲為笑且歡喜。在原真赴鹡鸰難,玉樹還許蒹葭倚。
眷言兄弟同友生,風雨雞鳴未云已。閩山深處是吾鄉(xiāng),攜幼扶衰又將徙。
安得廟社固根基,一使寰區(qū)盡蒙祉。
望江南·江上雪
李綱〔宋代〕
江上雪,獨立釣漁翁。箬笠但聞冰散響,蓑衣時振玉花空。圖畫若為工。
云水暮,歸去遠煙中。茅舍竹籬依小嶼,縮鳊圓鯽入輕籠。歡笑有兒童。
譯文:
老漁翁獨自在冰天雪地中垂釣,斗笠上只聽見雪彈子敲打的聲響,蓑衣上不時抖落堆積的雪花,若是把這幅景象畫出來,將是一幅絕妙的圖畫。天色已晚,漁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煙中。小島上的竹籬茅舍就是漁翁的家,他釣滿一簍鳊魚和鯽魚歸家后,聽到的是一片兒童的歡笑。
李綱(1083—1140)字伯紀,福建邵武人,晚年定居在福州,去世后直接安葬在福州。
六 幺令 【宋】李綱 次韻賀方回金陵懷古,鄱陽席上作。 長江千里,煙淡水云闊。 歌沉玉樹,古寺空有疏鐘發(fā)。 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 兵戈凌滅。 豪華銷盡,幾見銀蟾自圓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樹森如發(fā)。 誰念遷客歸來,老大傷名節(jié)。 縱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 高樓誰設。 倚闌凝望,獨立漁翁滿江雪。 【注釋】 (1)《碧雞漫志》:《六幺》一名《綠腰》,一名《樂世》,一名《錄要》。或云,此曲折無過六字者,故曰《六幺》。 (2)次韻:步韻,和詩時用原詩的韻作詩。 (3)賀方回:即賀鑄 (1052-1125),字方回,自號慶湖遺老。 (4)玉樹:指《玉樹后庭花》曲,為南朝陳后主為其愛妃張麗華所制。 (5)苒苒(rǎn rǎn) (6)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jié),深冬。喻指環(huán)境險惡、困難。途遠:路途遙遠。指達到目的所費的時日非短。 【作者】 李綱(1083-1140),字伯紀,邵武(今屬福建)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進士。北宋末任太常少卿、兵部侍郎、尚書右丞,靖康元年,金兵逼近京師汴京,綱以尚書右丞為親征行營使,號召各路勤王。高宗即位,拜右相,上十議,力主抗金,為黃潛善所沮,罷至鄂州居住。紹興二年,除湖廣宣撫使兼知潭州,后又多次被罷黜。紹興九年,除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大使,次年卒(于福州),年五十八,謚忠定。《宋史》有傳。有《梁奚谷先生文集》一百七十卷、有《梁奚谷詞》一卷。存詞五十多首,其七首詠史詞很出色,內容生動,形象鮮明,風格沉雄,氣勢勁健。作者借古喻今,充滿了抗戰(zhàn)豪情和愛國赤心。嘉熙元年劉克遜跋其詞,謂“豪宕沉雄,風流蘊藉,所謂進則秉鈞仗鉞,旋轉乾坤,不足為之泰;退則短褐幅巾,徜徉丘壑,不足為之高者”。 要理解李綱這首詞中的思想感情,先要對他的政治立場和生活經(jīng)歷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李綱的一生是堅決主張抗金的,是著名的抗戰(zhàn)派代表人物之一。早在宣和七年,金兵進犯,宋徽宗驚慌失措,急于逃避時,李綱曾刺臂血上書,力主抗戰(zhàn)。宋欽宗以李綱為兵部侍郎,后為尚書右丞。靖康元年(1126),金兵圍汴京,李綱以尚書右丞任親征行營使,“登城督戰(zhàn),殺數(shù)千人,乃退”。(《大金國志》)主和派李邦彥等罷李綱以謝金人。南宋高宗即位,一度起用李綱為相,李綱積極備戰(zhàn),敵不敢犯。后因高宗聽信投降派讒言,李綱在位僅七十五天,又被罷免貶斥。到紹興二年(1132),才被任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徙洪州。晚年雖被起用,乃系外任,已無權過問朝政。 由李綱的一生經(jīng)歷,可見他隨著朝廷和戰(zhàn)兩種勢力的激烈沖突,在他的宦海生涯中掀起了狂濤巨浪,他也在這起伏不定的浪濤中浮沉。一腔忠貞憤懣的愛國熱情就傾注于詞中了。 這首《六么令》大概是在南渡初期,李綱遭到貶謫后作的。借金陵懷古,抒發(fā)自己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和不屈不撓,堅決抗金的決心。 上片寫金陵懷古。“長江千里,煙淡水云闊。”千里長江,滾滾東去,縱目四望,江闊云低。杜甫就曾經(jīng)感嘆“不盡長江滾滾來”(《登高》)。蘇軾也說“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李綱對此,自不免興起懷古之情。“歌沉玉樹,古寺空有疏鐘發(fā)。”南朝陳后主創(chuàng)制的《玉樹后庭花》,早已歌聲沉寂,再也聽不到了。聽到的只有那古寺稀疏的鐘聲,回蕩在這千里長江上空。《玉樹后庭花》是當時淫靡之音的代表。歌聲的沉寂標志著陳朝的滅亡。幾杵疏鐘,時斷時續(xù),渲染了寂寞蒼涼的懷古氣氛,喚起人們“念天地之悠悠”(陳子昂《登幽州臺》)的感覺,從時間與空間上構成特定的情境。想當年,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都曾建都建康(金陵,今南京市),國祚都較短暫。六朝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其君主都胸無大志,窮奢極侈,不圖振作,淫樂無度,終于導致了六朝一個接一個地覆滅,如同夢幻。晚唐詩人李商隱深有感概地說:“三百年間同曉夢”(《詠史》),韋莊也曾嘆息“六朝如夢鳥空啼”。(《臺城》)所以,詞中感嘆“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時光流駛,歲月驚心,如今,因年代久遠,戰(zhàn)爭的痕跡已經(jīng)泯滅了,豪華銷盡了,“六朝舊事隨流水”(王安石《桂枝香》),“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幾見銀蟾自圓缺”。銀蟾,指月亮。作者認為只有天上的明月,閱盡人間的改朝換代,盛衰興廢,不管“歌沉玉樹”,“繁華銷盡”,她照樣年年月月,圓了又缺,缺了又圓。她,是歷史的見證。這意思和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石頭城》)頗相類似。 上片的懷古不是為懷古而懷古,不是為六朝的覆滅唱挽歌。在懷古的背后,寄托著作者的政治見解和提供的歷史教訓,希望南宋統(tǒng)治者能以六代興亡作為歷史的鏡子,不要重蹈六朝滅亡的覆轍。其忠貞之情,可昭日月。 下片即景抒情,“潮落潮生波渺,江樹森如發(fā)。”森,茂密;發(fā),指毛發(fā)。《江樹森如發(fā)”,指江樹茂密如發(fā)。“潮落”二句由上片寫景懷古過渡到下片的即景抒情。鄱陽臨近鄱陽湖,湖水流入長江,聯(lián)系到上文的“長江千里,煙淡水云闊”,因而聯(lián)想到“潮落潮生”,自己也心潮起伏,心事浩茫。想到自己屢遭貶斥,身為遷客,有誰憐惜我“老大傷名節(jié)”呢?“老大傷名節(jié)”的核心仍然是指自己年華老大,屢遭貶謫,抗金之志未酬,未能做到功成名就,深為浩嘆。但他表示“縱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歲寒”,見《論語》:“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此志應難奪”,化用《論語》:“匹夫不可奪志也。”奪,改變的意思。李綱是說,雖然“歲寒”(喻環(huán)境險惡、困難),但他要象松柏那樣青蒼挺拔,不畏冰雪侵凌;雖然“途遠”,要趕走金兵,不是短期內可達到目的的,但他不怕投降派的打擊迫害,不管環(huán)境多么險惡,不管達到目的的道路有多么漫長,他決定堅持到底,矢志不移。 結句“獨立漁翁滿江雪”。化用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詩句。柳宗元被貶永州,身為遷客,以頂風傲雪的漁翁自喻。李綱感到自己與柳宗元有某些相似點,故亦借用漁翁形象自喻,讓讀者從一個漁翁傲然獨立江頭,不怕滿江風雪的藝術形象去領會他那種頑強的戰(zhàn)斗精神。 這首詞與作者于宣和三年(1121)所寫的《金陵懷古》詩四首有某些類似處。如:“玉樹歌沉月自圓”,“兵戈凌滅故城荒”,“豪華散盡城池古”。 【鑒賞2】 這首詞寫于南渡初期(南宋初年)遭貶后,詞中借金陵懷古之題,抒郁結于胸的忠憤不平之氣、堅持抗金報國之志,直接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張和不妥協(xié)態(tài)度。 作者由浩渺的千里長江,發(fā)出對當朝興亡的感慨,聯(lián)想到中原淪落、身遭排擠的現(xiàn)實,表過了抗金復國之志“難奪”。全詞懷古傷今,慷慨多氣,耿耿報國忠心都躍然紙上。 上片極寫六朝古都——金陵的歷史滄桑,寫出了歷史的無情。起二句點出金陵的地勢特點:長江千里奔來,浩浩蕩蕩,江面寬闊,有“天塹”之稱。也許是這一特有的地理條件,使金陵成為佳麗地、帝王州,然而長江猶如歷史,也是最無情的,它不舍晝夜,奔騰到海不復回,帶起了它所能帶走的一切,“六代繁華,暗逐逝波聲”,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宗。以下即從不同的側面寫六朝的消聲滅跡。“歌沉玉樹,古寺空有疏鐘發(fā)”,記下了這座古城的歷史的足音,風靡一時的淫哇低唱已不復聞,只有疏緩的古寺鐘聲還,感慨深沉。“玉樹”,指《玉樹后庭花》曲,為南朝最末一個帝王陳后主為其愛妃張麗華所制,一向被當作六朝荒淫的一個標志。如今這些亡國之音再也聽不到了,自然意味著六朝的消失。“六代興亡如夢,苒苒驚時月”,接著從時間上慨嘆六朝興亡變化之速,至此又已過去了數(shù)百年。歲月流逝得如此之快,能不令人吃驚嗎?“兵戈凌滅。豪華銷盡,幾見銀蟾自圓缺”,是從金陵的形跡上看六朝的無影無蹤的。兵戈,指戰(zhàn)爭;改朝換代時進行的戰(zhàn)爭把六朝帝王的淫侈奢華一掃而光,但見天邊的月亮仍自管圓了缺,缺了圓。這與劉禹錫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用意相同,都是用日月山川的古今共存,仿佛有情,反襯出歷史與時間的無情,分外令人感慨。 下片主要表現(xiàn)詞人的身世之感,抒寫自己的抗戰(zhàn)志向。“潮落潮生波渺,江樹森如發(fā)”,從眼前景物落筆。鄱陽(今名鄱陽)臨鄱陽湖,湖水通長江,從湖水的漲落聯(lián)想到江潮的起伏,并與首句“長江千里”相應。因波而及江,因江而及樹。這兩句體現(xiàn)了他對景神馳,心潮起伏的情狀。于是發(fā)出深深的感慨:“誰念遷客歸來,老大傷名節(jié)。”意即誰能體諒到我是被朝中奸邪排擠打擊,貶斥到此的一個遷客呢?人已老大,而聲名節(jié)操尚未確立,能不悲傷嗎?以下五句即緣此生發(fā),表明堅貞不屈的立場。“縱使歲寒途遠,此志應難奪”,直抒胸臆。“歲寒”指的是困境、逆境:“途遠”,指達到目的所費的時日。此二句說不管環(huán)境如何惡劣,道路多么遙遠,我的為挽救民族的危亡而抗戰(zhàn)到底的意志決不改變。結三句卻變換一種方式,用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表明自己獨立不移、堅韌不拔的斗爭精神。由于柳宗元《江雪》一詩所塑造的漁翁形象已深入人心,以此作結,不僅將作者的磊落之氣、堅貞之節(jié)表露無遺,而且神思曠遠,頗有余味。 此詞雖先敷設一層悲愁暗淡的色彩,卻不掩抗金報國的豪氣,上片的低沉、頓挫、悱惻與下片的高昂、慷慨、豪邁水乳交融,意脈貫通,表達了作者悲憤中奮起的志向。全詞氣氛清冷,場面闊遠,意境深遠,格調剛毅。寫景文字不多,但頗具特色,景物立體感強,有動有靜,有聲有色。詞中抒情手法多種多樣,既有直接的議論抒情,又有間接的以景抒情。作者吊古懷今,表達出憂國傷懷的思緒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