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冰鑒是晚清中興之臣曾國藩著述的一部關于相人識人的作品。分7章。 2、古代盛冰之器。《周禮·天官·凌人》:“祭祀共(供)冰鑒。” 3、鑒,鏡子。言鏡潔如冰,比喻明察。江淹《謝開府辟召表》:“臣謬贊國機,職宜冰鑒。” 4、指月。元稹《月》:“絳河冰鑒朗,黃道玉輪巍。”
冰鑒全書共分七篇,即神骨篇、剛柔篇、容貌篇、情態(tài)篇、須眉篇、聲音篇、氣色篇,貫穿于整篇文章的主題是看人的方法,曾公的相術通過對人的言、行、神、情等方面的觀察,總結出人的性格特征、人格品質、內心活動、精神面貌、處世經驗,繼而歸納出人的前途和命運。
1977年,青銅冰鑒出土于湖北省隨州市的曾侯乙大墓。曾侯乙是戰(zhàn)國早期曾國的君主,雖然當時的曾國是一個很小的諸侯國,但他的墓中出土的隨葬品卻多達15000多件,其中最著名的是曾侯乙編鐘,舉世罕見。
除了曾侯乙編鐘外,大墓中還出土了很多珍貴的文物,青銅冰鑒就是其中一件。青銅冰鑒制作技法高超而又美觀實用,對于研究戰(zhàn)國時期青銅器的鑄造技術和古代歷史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科技價值
冰鑒是指古代暑天用來盛冰用的容器。
戰(zhàn)國青銅冰鑒是由一個方形鑒和一件方尊缶組成。方尊缶放在方鑒里面,鑒與缶之間的空隙部分放上冰塊,然后再將酒壺放入方尊缶中,這樣就可以起到冰鎮(zhèn)的作用。2400年前,古人就有如此精妙的制冰工藝,真的讓人贊嘆不已。
《詩經》中曾記載在冬天的時候,河水都已凍冰,于是動用奴隸開鑿大量的冰塊保存起來,留到夏天時用冰塊來冰鎮(zhèn)美酒,供君主及貴族們享用。
青銅冰鑒內部結構十分復雜,為了確保放在里面的酒壺不會來回晃動,方尊缶底部安裝了三個榫眼,與方鑒底部的三個彎鉤相互扣合,起到穩(wěn)固酒壺的作用。
青銅冰鑒的鑄造工藝也是世界領先的。器物本身使用的是渾鑄法,也就是一次性整體鑄造而成;裝飾部分使用的是分鑄法,分別鑄造而成;鏤空部分的裝飾使用的是失蠟法熔模鑄造而成。多種鑄造工藝的結合,體現(xiàn)出青銅冰鑒高超而又先進的鑄造水平。
藝術價值
青銅冰鑒除了實用性外,還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方鑒的鑒蓋幾乎全部都是鏤空的,鑒的四角有大量方形或曲尺形的裝飾,紋飾十分整齊精美。方鑒的四面和四棱上,共有八個龍形的耳鈕,每條龍都雕刻得惟妙惟肖,生動逼真。
方鑒的鑒體上雕刻著大量的蟠螭紋,螭是指一種卷著尾巴、沒有角的小龍,在戰(zhàn)國的青銅器上經常會出現(xiàn)這種紋飾。
方鑒的腹部雕刻著焦葉紋,鑒體有銘文:“曾侯乙作持用終”,也就是說這個冰鑒由君主曾侯乙終生享用。
主鑒的底部是由四只神獸組成,龍頭向外伸展,獸身向下匍匐在地。
戰(zhàn)國的青銅冰鑒集藝術性與實用性于一身,完美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青銅器高超而精湛的鑄造工藝和技法。2400年前,古人就發(fā)明了如此高級的冰鑒,深深地被古人智慧與文明所折服。
《冰鑒》是曾國藩寫的。
《冰鑒》是曾國藩多少年觀察人認識人的經驗積累,這些經驗邦助曾國藩選拔了不少人才,這些人才又幫助曾國藩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青銅冰鑒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件冰酒器,原器1977年出土于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曾侯乙墓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其造型和紋飾在繼承商周以來的中原青銅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
銅冰鑒便是曾侯乙墓青銅器的代表器物,集中表現(xiàn)了曾侯乙墓青銅器新穎、奇特、精美的特征。
銅冰鑒的四足是四只動感很強,穩(wěn)健有力的龍首獸身的怪獸。四個龍頭向外伸張,獸身則以后肢蹬地作匍匐狀。整個獸形看起來好象正在努力向上支撐銅冰鑒的全部重量。鑒身為方形,其四面、四角一共有八個龍耳,作拱曲攀伏狀。這些龍的尾部都有小龍纏繞,還有兩朵五瓣的小花點綴其上。
冰鑒是晚清中興之臣曾國藩著述(存疑)的一部關于相人識人的作品。
有先天與后天之分,又有形態(tài)與氣色之異。曾氏用人四法:做、省、學、禁;摸透人的精、氣、神;任用智、言、勞三種人。推薦周毅老師,他是龍虎山天師府第64代嫡傳弟子,國防大學戰(zhàn)略指揮軍事學碩士,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作戰(zhàn)部情報參謀,還是中國管理培訓聯(lián)盟首席玄學講師。是東方智略的簽約講師,可以關注東方智略的網(wǎng)站。有電話。《冰鑒》這本書的內容,其實就是曾國藩看人、知人、識人、用人之方法與心得——據(jù)說曾國藩每次遇到別人推舉的人才,就會在暗中觀察此人。觀察一會兒后,此人的性格、才識甚至將來的作為,幾乎都能說出個八九不離十。
而他的這些方法,大都記載在《冰鑒》這本書中。
《冰鑒》這本書一共七章,即分別從七個方面來探討“鑒人”之法。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今更要篤定曾經高遠的理想,希望所有參加考試的貢院學生不要辜負自己十年的辛苦與期盼,得以達成自己的理想。
原文出自乾隆九年,乾隆皇帝為所有參加貢院考試的學生御筆所寫下的詩詞。
前半句“而今更篤凌云志”是后人在乾隆原文的基礎上改寫而成,具體出處已不可考,多被引用在主題諸如“堅定志向,不忘初心”的勵志文章與通告中;
乾隆皇帝的本意在于囑托所有參加考試的貢院學生不要辜負自己十年的辛苦與期盼,達成理想,至于改寫后的句子,表達“如今更要篤定曾經高遠的理想,不要被現(xiàn)時的安逸遮蔽雙眼”的意味,勸勉人中流擊楫,繼續(xù)努力時常用。
有人說,清代中興名臣曾國藩十三套學問,流傳下來的只有一套,那就是《曾國藩家書》。其實傳下來的有兩套,另一套是曾國藩識人的學問——《冰鑒》這一部書。 “冰鑒”一詞,取其以冰為鏡,明察秋毫,知面知心之意,提出鑒別人才的各種方法和途徑。曾國藩觀人之術,不同于傳統(tǒng)習俗,它重神兼之以形,重常而辨之以奇,重禮而導之以術,就相論人,就神取人,從靜態(tài)中把握人的本質,從動態(tài)中觀察人的歸宿。 后有《蔣氏王朝興衰史》一書說:曾國藩著有《冰鑒》一書,是談氣觀相的一代宗師。據(jù)說蔣緯國在擔任三軍大學校長期間,《冰鑒》一書曾被指定為學生重要參考書籍。
從《冰鑒》的現(xiàn)今意義上我們可以看出,在如今的現(xiàn)代社會中,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是需求的關鍵點,如何辨別人才,凸顯人才的作用是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于是用《冰鑒》的智慧解讀人生,體悟世情,自鑒明鏡!是非常有實用效力的良方。曾國藩的識人口訣是:功名看氣概,富貴看精神,若要看條理,全在語言中。曾國藩“識人術”的核心就是:世上怕的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用才的人不能正確使用人才。特別是在管理重要的高層人員方面,曾國藩自有一套:
1、選拔人才。“揀選將才,必求智略遠之人,又須號令嚴明,能耐勞苦,三著兼全,乃為上選”。曾國藩認為挑選高層次人才必須要有深謀遠慮的眼光,又要有嚴明的紀律,同時,要吃得苦中苦,且耐得注寂寞,三者如能兼顧,則為最佳的配比方式。
2、將才的能力。曾國藩認為,治兵的才能,不外乎公、明、勤這三個方面,如果辦事不公正,獎罰不明,士兵就不會心悅誠服;如果不勤于職責,軍營的大小事務便會堆積,難以處理。
3、能征善戰(zhàn)。“治軍之道,以能戰(zhàn)為第一義”曾國藩認為能戰(zhàn)是最重要的事情,假如攻城攻了半年,不小心被敵人突圍,無法抵御或受了小的挫折,自己的名望就會毀于一旦。曾國藩提出的“能戰(zhàn)”,和現(xiàn)在企業(yè)里流行的“執(zhí)行力”可謂異曲同工。曾國藩是如何識人的?他的識人術有無道理?是否應驗?在鑒別人才的學問《冰鑒》一書作出了重要的分解。
《冰鑒》,取以冰為鏡,能察秋毫之意義。《冰鑒》體雖小而意深,其鑒人觀人之法在今天亦有重要的實用價值,所以《冰鑒》一書對于我們的區(qū)域人才鑒別和選拔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