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和歷史學家,出生于1892,1978年去世。他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后改名周樹人,“魯迅”是他1918年發(fā)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浙江紹興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中國翻譯文學的開拓者。毛澤東曾評價他:“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
一生主要文學著作有:
1、詩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復》,《蜩螗集》,《戰(zhàn)聲集》等。
2、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后》,《創(chuàng)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
3、戲劇:《三個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漸離》,《蔡文姬》,《武則天》等。
4、另有《沫若詩詞選》及翻譯歌德的《浮士德》等
1、 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2、 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于良心的死滅。——郭沫若
3、 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郭沫若
4、 我們只愿在真理的圣壇之前低頭,不愿在一切物質的權威之前拜倒。——郭沫若
5、 讀一切深邃的書都應該如是:第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第二,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批評。——郭沫若
6、 金錢的魔力實在不小。它已經吃遍了全世界的窮人。——郭沫若 《金錢的魔力》
曹禺(1910-1996),祖籍湖北潛江。清宣統(tǒng)二年八月二十一日(1910年9月24日)生于天津,原名萬家寶,字小石。在清華讀書時有“小寶貝兒”的綽號。“曹禺”是他在1926年發(fā)表小說時第一次使用的筆名(姓氏“萬”的繁體字的“草”字頭諧音“曹”)。曹禺是“文明戲的觀眾,愛美劇的業(yè)余演員,左翼劇動影響下的劇作家”(孫慶升:《曹禺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這句話,大致概括了曹禺的戲劇人生。 作者生平 曹禺,卓越的中國現(xiàn)代戲劇家。原名萬家寶,祖籍湖北潛江。生于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在天津南開中學學習期間參加戲劇活動,曾擔任易卜生《玩偶之家》等劇的主角。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廣泛鉆研從古希臘悲劇到莎士比亞戲劇及契訶夫、易卜生、奧尼爾的劇作。 1933年大學即將畢業(yè)前夕,曹禺創(chuàng)作了四幕話劇《雷雨》,于次年公開發(fā)表,很快引起強烈反響,它不僅是曹禺的處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1936年和1937年,曹禺分別出版了他的重要劇作《日出》和《原野》。曹禺抗戰(zhàn)期間的重要劇作是《北京人》。新中國成立后,曹禺創(chuàng)作的劇本主要有《膽劍篇》、《王昭君》等。
魯迅是奔流,是瀑布,是急湍,但將來總有魯迅的海; 魯迅是霜雪,是冰雹,是恒寒,但將來總有魯迅的春。
郭沫若(1892-1978)是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詩人、學者及政治家。他早年留學日本,醉心于古代漢字文化,深受白話文運動的影響,成為白話文文學運動的早期倡導者。在表現(xiàn)方式上,他深受日本自然主義文學的影響,筆下的形象更直接、更接近生活。
在他的文學作品中,不乏體現(xiàn)對現(xiàn)代文明的批判與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推崇之作。特別是在《青年郭沫若詩選》中,不難發(fā)現(xiàn)他青年時代的豪邁與激昂,以及對“自由”、“平等”、“博愛”、“共和”、“科學”、“現(xiàn)實”等一系列人類共同的理想的追求。
郭沫若以鮮明的時代標簽和獨特的審美觀念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注入了新的血液。他的詩歌、戲劇、小說、散文以及譯著,都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的作品《野草》展現(xiàn)了對年代和革命的熱情,而《郭沫若雜文選》則密集地揭示了他對現(xiàn)代社會的憂慮和對人類前途的探求。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域,他堅持創(chuàng)新,跳脫了封建文學的桎梏,使自己成為一名脫穎而出的杰出作家。
作為一位杰出的文學家,郭沫若先生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積極參與了中國早期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曾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人之一。他的詩歌、文章甚至政治活動,都為當時社會所津津樂道,成為鼓舞人心的力量。
在二十世紀前后,他積極響應抗日救亡的旗幟,倡導抗日救亡的民族運動,成為民族救亡斗爭的重要旗手。他的政治活動也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盡管郭沫若先生在政治上屢經挫折,但他對文學藝術一直保持著高度的熱情和投入。他的晚年生活以文學研究和創(chuàng)作為主,更是發(fā)表了大量新作品,始終保持著文字上的活力。
1978年,郭沫若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他在中國文學和政治史上留下了永恒的印記,他的影響力不僅僅體現(xiàn)在中國,更是蔓延到了世界各地。
感謝您閱讀本文,通過本文,希望您能更全面地了解郭沫若先生,他在文學、藝術和政治方面的杰出貢獻,以及他在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上聯(lián)——寫鬼寫妖,高人一等;
下聯(lián)——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這副對聯(lián)是郭沫若1962年為蒲松齡在山東淄博市淄川區(qū)蒲家莊蒲松齡故居題寫的。 寫鬼寫妖: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聊齋志異》于詳盡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親,忘為異類。”
此指《聊齋志異》題材的特點是描寫鬼狐花妖的。
高人一等:既指蒲松齡在小說中塑造的鬼狐形象比“人”更生動,又指蒲松齡的寫作才能不同常人。
刺貪刺虐:貪虐:指貪官污吏。聯(lián)語指蒲松齡所著《聊齋志異》的主題思想是諷刺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貪婪和暴虐。
入骨三分:化用成語“入木三分”,比喻見解、議論的深刻,指《聊齋志異》對罪惡社會的揭露深入骨髓。
原因如下:
1、郭沫若幼年時曾患過重病,青年時期東渡日本留學又患過傷寒,致使兩耳聽力大為受損,加上他得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癥,昔日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幾乎消失,在醫(yī)學聽診等方面的困難極大,所以被迫改行。
2、郭沫若感到,醫(yī)術只能醫(yī)治人的身體的疾病,不能拯救整個民族的靈魂。激發(fā)民眾覺悟比醫(yī)療病痛更為重要,于是他便毅然棄醫(yī)從文,用一支筆去呼喚沉睡的人民大眾。這與魯迅棄醫(yī)從文一樣。
3、在日本留學期間邂逅日本女子佐藤富子,很快墜入愛河,產生了寫詩的沖動和欲望,為安娜陸續(xù)寫出了《新月與白云》、《死的誘惑》、《別離》、《維納斯》等詩。井噴的創(chuàng)作成果助長了他的文學興趣,促使他改行。
4、辛亥革命給了他新的希望,他受到留學日本的革命者的邀請回國參加革命,“在革命途上中國是要沖,我這后半截的生涯要往有意義的地方去。”
國內拍賣行每年兩拍,會向社會征集拍品。可以留意一下各大拍賣行的信息。像是啟功先生的榮寶齋每年都有專場。可以送過去鑒定參拍。